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

好父母的兩個條件_喜歡小孩,將時間留給家人

2013-09-25 08:55:07

好父母的兩個條件  文/王浩威
最近朋友提出的幾個問題,讓我有很多聯想。第一個問題:為什麼過去的父母普遍對子女體罰,卻很少聽到打死自己的小孩;現在的父母絕大多數知道不當的體罰會造成童年創傷,卻經常在媒體看到又一個小孩被凌虐致死?
第二個問題:雖然市面上有很多父母自己寫的教養經驗,包括如何教出傑出的小孩,或如何和青少年少女開明相處,站在讀者的立場都是需要以保留態度來閱讀的,因為有太多沒說的負面現象。
但是,在這親子教養極具挑戰的時代,確實還是有一些父母帶出不錯的小孩。他們,怎麼做到的?
最近我自己的新書《晚熟世代》提出「父母集合體」(The Parenting Collection)的看法:過去的父母在親職能力上乍看似乎成熟和稱職許多,但其實不是父母自己的優秀,而是過去有著傳統的社區或大家庭,在所有親職工作裡扮演著知識與智慧的寶庫、行動的所有支援、以及過分行為的阻止。有了這個「父母集合體」,父母就像是後方軍需供應充足的部隊,永遠都是談笑用兵的。
然而,現在這個集合體消失了。一方面教養小孩全靠自己摸索;另一方面,隔壁小孩半夜的慘叫沒人管。父母像是失去後方支援的失職戰士,完全要靠本能反應,頂多再加上兩本市面上買到的親職書,自然是慌張失措的,甚至是失控抓狂了。
然而,如果這麼困難,為什麼還是有些人能扮演得不錯呢?
我想了一想,至少有兩個條件:
第一,父母個人做為一個人的修為,本身就相當不錯,而且,平常就很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,包括與孩子互動時都持續這樣的修為功課。請注意,我指的是做人的修為,是比做人是否成熟、是否用心,層次還要更高的。因為如此,所以能這樣的父母總是「喜歡和小孩在一起」。
第二,父母要有足夠的資源,不論是時間和物質上的。而且,不論物質資源有多豐富,一定要有能力去創造一個時間充裕的環境,也就是懂得對物質(金錢、收入、地位、享受)說:「足夠了,再過來我要將時間給自己(和家人)。」很多人十分富裕,卻是永遠不會覺得足夠的父母。相反的,夠好的父母往往在他們身上都可以看到「錢夠用就好了」的特色。
「錢夠用就好了」和「喜歡和小孩在一起」,也許是在這個「父母集合體」瓦解後,必須要單兵作戰的父母檢視自己的最簡單方法了。

我的白飯便當_掌心向上VS回饋社會

我的白飯便當
【第二屆生命故事獎~特優作品】  
  鼓勵人間相互關懷大愛,遠比危言聳聽益處多多..
無論何人,不要求自己的益處,乃要求別人的益處.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<聖經 哥林多前書十章24 >
  我小的時候,有這樣一段故事
我的爸爸是個工人,那回他住進了醫院,媽媽說是一種很可怕的病,好像是「ㄞˊㄓㄥˋ」,   媽媽每天都要四處跑,她說要去借錢,要我自己照顧自己。
午休時間到了
同學們的午餐很豐盛,飄出很香的味道,也有很漂亮的顏色。
(糖醋排骨、蔥爆牛柳、蒜泥白肉、芙蓉豆腐、生菜蝦鬆、雞排、控肉、雞腿、魚排… 
打開便當,我的是---白飯便當。
是我昨晚自己煮的。其實煮飯很簡單,只要把白米放進鍋裡,加水就好了,可是我水加的不夠多,飯好硬。
小美忽然說:「我最討厭吃牛肉了!謝謝你。」
小華一看到,立刻說:「我也不喜歡雞腿!謝謝你囉。」
豪豪接著說:「我不吃魚。謝謝!」
安安說:「媽媽帶太多了!謝啦。」
小明說:「我根本吃不下這麼多!感謝。」
麗麗說:「我今天沒胃口。你真好!」
小胖也說:「我要節食。謝囉!」
… 他們都一窩蜂的把菜倒進我的便當裡,我的便當像聚寶盆一樣滿出來。
今天是這樣,明天也是,後天,大後天
後來,媽媽病倒了,我陪她在醫院裡,很晚很晚才回家。
我累的一躺上床就睡著,忘了煮飯。
那天,我帶了空便當。
同學們歡呼的大叫:「耶!你可以幫我們吃飯了!」
我一口一口品嚐同學們的飯,不管是誰家的飯,都好香好軟,比我煮的好吃。
加進眼淚的白飯,更有一種鹹甜的滋味。
那天晚上開始,同學們的爸爸媽媽,晚上都會來我家,帶著飯菜、水果、蛋糕。他們都說家裡   東西太多了,或是說要一起慶生

沒多久,爸爸媽媽都出院了,媽媽說同學們的爸爸媽媽幫了很大很大的忙。我聽不太懂他們做的那些事情,只是媽媽說,以後一定要回報他們。
我想我以後要當一名廚師,煮好多好多好棒的菜,請大家吃!

後記:
小時候的理想我還記得,只是長大後,我沒有成為廚師,倒是成為教會的社工員,服務流浪四處的街友,每週都要煮飯給街友們吃。每次看著桌上剛煮好,一鍋鍋熱騰騰的飯菜,我就會想起我小時候,塞滿菜餚的白飯便當,想起那些同學們的可愛和溫情,然後我的淚水就會湧現出來

如果教室像電影院_落實教師的培訓_軟體比硬體重要,大師比大樓重要

如果教室像電影院     洪蘭
      四天元旦假期卻碰上寒流,細雨連綿,不適合出門,於是幾個好友便把原來每月一次的聚餐濃縮到這四天來,一家燒,三家休。這是無暇作飯又不願吃便當的一個好方法,飯後清茶一杯,天南地北,無所不談,既舒懷又不傷財。
       某次飯後閒聊時,有人說從這學期開始,她幾乎每 周都被 老師約談,老師覺得她的孩子「疑似」過動,上課坐不住,不停東張西望,下課直衝籃球場,甚至鐘聲還未響,他已擺好衝鋒姿勢了。老師要她帶孩子去給醫生看。
       她說看了兩個醫生,都說不是ADHD(注意力缺失/過動症),老師便叫她自己來班上親自觀察。她忿忿不平的說:「這種呆板的上課方式,我也坐不住,何況十三、四歲好動的男孩?」她詳述了一下上課的情形,大家立刻七嘴八舌熱烈討論,我在旁邊,深覺教育部長不好當,每個人都覺他比部長懂得多。
       她說,老師上課照本宣科,老師還在念第一段,她兒子已看完這一章,剩下時間因為無聊,便惹是生非。老師為何照本宣科呢?因為科班出身的自然科老師不足,聽說才百分之十五是科班,老師心虛,不敢亂講,只好照念(曾有學校公告三次都找不到理化老師,最後只好用沒有教師資格的代課老師)。另外,少子化後,班級減少,老師得上非本科的課來湊時數,那就更不專業了。
        她又說,考試領導教學,因為基測錯一題可以掉三個學校,所以考試不是在考程度,在考細心。一個坐不住的孩子,3都可以看成5,當然考不好,每天上課都是挫折,所以孩子不愛上學。
       有人接著說,她的孩子更慘,考相反詞,「記得」寫成「不記得」就錯,要寫「忘記」才有分。這時氣氛更熱烈了,大家都在談他家小孩上學的情形,只有我最年長,孩子已過痛苦期,只聽不說。但是細聽之下,問題出在我們的行政缺乏成效追蹤:各縣市每學期都有辦教師培訓,三峽的教育研究院更是花大錢作跨領域的師資培育,只是沒有人去看一下成效如何,請來教老 師的 老師是否真 能帶給 老師新觀念、新知識?為什麼會出現替代役或工友來湊人數的現象?
       教材編得死板,老師又上得無趣,當然激不起學生的興趣。但是只要老師有兩把刷子,他仍可以化腐朽為神奇,例如我們的歷史課一向用背的,沒有解釋為什麼。沒有意義的東西,今天背,明天忘,背起來非常痛苦。但是若能從朝代的興亡來看王安石變法,就馬上了解人民吃不飽時,社會就會動亂,朝代就會滅亡,從陳勝、吳廣到黃巢、李自成都是老百姓沒有飯吃,起來造反。
       其實,不管什麼學科,知道了前因後果就容易了解。政府一直在提倡軟實力,師資的培育便是軟實力,典老師是學生模仿的對象,軟體比硬體重要,大師比大樓重要,若能好好落實教師的培訓,老師能教學生想要知道的,使教室像電影院,學生怎會坐不住呢?

當孩子的同學是亞斯伯格 _我們可以這樣幫助他

當孩子的同學是亞斯伯格 文/易曼(第一基金會中和發展中心主任)
      「媽媽,班上的小亞今天上課一直講甲蟲的事被老師扣點,居然發脾氣衝到教室外面。昨天上課我只是吃了一口點心麵,他就大聲跟老師說我偷吃東西,害我超丟臉的!我說他大嘴巴,他還說他的嘴巴一點都不大,真是氣死我了!」
        小亞(化名)是有亞斯伯格症的孩子,屬於自閉症族群中能力較好的一群。他們的智商正常甚至高人一等,卻有社交和溝通的困難。他們的固著行為或強烈的特殊興趣也比一般人明顯。這群孩子用與眾不同的方式來認識和思考世界,和同齡的孩子相比,他們較為自我中心、完美主義,無法理解別人的想法和社會規範;過於堅持自己想做的事,常滔滔不絕訴說自己有興趣的話題,或是直指對方的錯誤,而不顧別人的感受。
        他們社交和情緒控制的能力往往不如其智能表現,所以常被誤認為是明知故犯、破壞班規、沒禮貌(上數學課時大聲糾正老師的算式)、愛發脾氣(預期下午要上電腦課,但臨時電腦維修無法上課就大叫「老師騙人」)、愛告狀且不易與人合作(分組討論時無法考量同伴的觀點而堅持己見)。
亞斯伯格非關教養不當
         亞斯伯格是先天大腦功能方面的問題,並非家長教養不當所造成,也不是孩子自我封閉或刻意搗蛋。但正因為這群孩子外表與智力正常,仍就讀於普通班,有些人學業表現又特別好,他人很難理解為什麼他們會有異於常人的個性和行為表現,為什麼無法遵守簡單的教室規則,為什麼聽不懂老師說「再講話試試看」背後真正的意思是「不准再講話了」!
亞斯伯格的孩子還常出現下列困難:
1. 感官知覺異常:對於外在的溫度、光線、聽覺、觸覺、味覺等刺激顯得過度敏感或不敏感。例如:他們排隊時容易推擠前後的人,可能是因為有觸覺防禦,同學靠太近讓他感到不舒服而想推開。
2. 動作協調問題:動作不靈活,平衡感較差,不太會丟接球,因此失去許多在球場與同儕互動的機會。因為手部精細動作較不靈活,因此排斥寫字,字跡也較不工整。
3. 這些孩子因社交技巧不好、不懂得反抗、判斷力差以及自我防衛能力弱等,容易成為同儕中被欺負或利用的對象,因而需要家長和老師利用機會教導、幫助。
正因為這群孩子經常誤踩 家長和 老師的「地雷」,說話做事常被糾正,同儕容易對他們產生負面印象,一般生的家長也容易對他們產生誤解。
一般同學與亞斯伯格孩子發生不愉快,當下不喜歡、不開心的感覺都是正常的,不需要求孩子不能生氣。家長可提供一些當下解決問題的方法,並讓孩子理解亞斯伯格先天的困難和行為的原因。
3招,與亞斯伯格和平相處
亞斯伯格孩子在校園中出現以下「狀況」,師長如何引導?
一、他們當眾抱怨、批評別人時,等一下,不馬上嚴厲糾正
情境1:老師點名不小心將王小華叫為陳小華,小亞大聲說:「老師,你連『王』和『陳』都分不清楚嗎?」
情境2:上樓梯時,前面的胖女孩動作較慢,小亞不耐煩說:「這個大屁股走快點!」
說明:小亞無法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想事情,心直口快,不會說善意的謊言;看似不尊重他人且態度粗魯、沒禮貌、讓人尷尬,但其實無惡意。
怎麼做:此時一般孩子不應馬上嚴厲糾正小亞,避免落入口舌爭辯;提醒孩子別太在意他們無心的言語,不知道如何回應時最好先別說話,或是用正向的話回答,比如「別人會喜歡你說好聽的話喔!」師長請記得示範該情境下適當的行為和語言,例如:有人擋到路時,可從旁邊繞過,或是說「借過」
二、他們無法接受忽然的挫敗和改變時,不要求他們馬上消除負面情緒
情境1:自然課自製小汽車比賽,小亞覺得自己做得最好,賽車一定會第一名,結果輸了,他氣得一腳踩爛小汽車,把同學嚇壞了。
情境2:小亞和同學玩遊戲,同學間商量出新的遊戲規則,小亞認為和以前的規則不同,大罵:「你們犯規!」堅持要用舊的規則玩,結果大吵一架、不歡而散。
說明:亞斯伯格的孩子對「輸」和預期外的改變反應較強烈,不是愛發脾氣或故意罵人,而是他們對特定事物要求完美,容易負向思考,對既定模式又過於執著。落敗和突然的變動容易造成他們的挫折、焦慮,不知如何反應。
怎麼做:當小亞無法接受失敗時,提醒孩子可稍等一下,不需要馬上要求他們「不要生氣」,更別說「輸了有什麼關係」等火上加油的話。當小亞情緒高張、講話愈來愈大聲時,可以對他說:「其實你小聲講我就知道了。」等小亞冷靜下來後再試著安撫他,比如「你是不是想照舊的規則玩?新的規則也很好玩喔!要不要試試看,跟舊的沒有差很多,」或者「那我們下次再玩舊的。」

可預期的改變儘量事先告知小亞,給他一點時間做調節轉換,一旁的師長可用圖片或文字預告,效果更好。平時就經常讓小亞練習各種不同的轉換和突發事件,讓他體驗改變也會有好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