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

國際教育網頁建置

請連結
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a/stps.tc.edu.tw/international-education/
這裡記載三田國際教育推動的歷程,請閱覽。

幸福的靠山~三田國小「高品德、高品質、高品味」的全人教育_下篇

情境之英語體驗
        孩子喜歡從生活體驗中學習,藉由英語外師生動、活潑的語言和誇張的肢體動作,加深每個孩子的學習印象。當豆芽菜似的音符化為歌聲,成為孩子歡喜的天籟;當餐點變成點餐的menu,提升了孩子高昂的興致;當菜單成為超級市場購物,孩子必須親身的體驗與實踐;當功課表成了節目單,一齣齣生動活潑的學習之旅開始展開;有趣、生活化之英語學習環境,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,從自然的情境中、親自動手實做,學會生活常用英語。
        所以,英語歌謠連續三年獲得市賽第二名和第三名佳績,英語朗讀及說故事比賽第六名;春霖盃更大放異彩,勇奪個人組國小三年級第三名、四年級第二名、五年級優良、六年級第二名,以及國小讀者劇場第二名、第三名、歌謠第三名等佳績,實是辛勤扎根的成果。
  
擴展閱讀的綠洲
        三田的學生從「晨讀十分鐘」開啟一天的學習之旅,經由教師的鼓勵、引導,從喜歡的讀本出發,包括天文、歷史、科學、古文詩詞、科學、地理等,讓師生共同沉浸於浩瀚的書海,期待「站在知識巨人的肩膀上」,開拓視野、累積經驗與智慧,激發多元興趣、能力,養成「樂於閱讀」的「習慣」,讓閱讀成為人生中「學習困境的綠洲」、「生活挫折的燈塔」、「黑暗星空的星星」。
        在靜謐的閱讀氛圍中,全校師生享受短暫的無虞時光,也蓄積當天教學與學習的能量,無形中更累積閱讀的關鍵能力。兒童在這段人生的黃金學習期,養成「晨讀10分鐘」、獨立閱讀的習慣;「書」,將化為孩子一生內心力量的泉源,亦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動能,陪伴師生經歷人生的多采多姿。
   擁抱國際的擘畫
        國際化、全球化不是一種選擇,而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。三田積極擁抱國際化、全球化,希望在國際的舞台上積極扮演自己的角色。身為教育現場的老師,面臨時代的變遷,更要以明確的策略方針、系統思維的規劃、實際的支援行動,來啟動國際教育的扎根工程,期望在辛勤耕耘與努力下能有豐碩的成果。
        三田從「在地文化」出發,先發揚台灣本土文化-師生書法、繪畫交流、分享,再與日本仲里小學網路視訊開啟交流的管道,進而開拓海外學習交流,放眼全世界。透過國際教育的推動與落實,提昇三田學子的知識經濟實力,能活用既定教學內容,並擁有獨立思考之能力,以及尊重與包容跨國文化的價值,成為具備國際觀和地球村概念的「國際人」。

種稻體驗的喜悅
        今年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102年度「深度米食推廣-學童種稻體驗教育」計畫下,將進行「延伸教學在地心,深耕社區鄉土情」的課程與體驗。經由租地耕種稻米,從整地、插秧、施肥、灌溉、除蟲、收割、晒榖、碾米等課程教學,讓學生體驗農耕生活及辛勞,進而培養敬天惜物之良好品行;從書法、作文、繪畫、手工藝品、米食推廣(米麵條、米香、麻糬、米苔目)等體驗活動,也讓學生有機會參與社區文化及特色,來深耕社區鄉土情與發展永續經營之觀念。
        為了發展「學童種稻」體驗教育,除了進行跨領域之學校課程發展,並透過「人與自然、人與歷史、人與地理的互動中,進而以愛家愛鄉,知福惜福」為主軸,追求統整化、精緻化、在地化之學校本位課程。目前每年都會辦理「社區踏查」、「資訊融入教學家鄉的產業」等系列相關活動,並將米食之內涵,融入本土語言課程中,讓未曾種稻的學生,除了學到種稻的相關知能及體驗到農夫耕作之辛勤與豐收的喜悅外,更進一步增進務農家庭中之三代情誼,有共同之話題(種稻體驗心得與分享),實現家庭教育中之祖孫情誼。教學成效卓著,深得教育局長官及社區之肯定與讚譽。
品味幸福的美感
        國小階段是讓孩子多元探索的階段,讓孩子多去接觸、體驗、觀賞音樂、美術等藝文活動,培養孩子對美的感受力。本著「以孩子為中心」的思維,將「美感」教育往下扎根,讓孩子從小多動手做、多欣賞、多接觸、多感受,提升對藝術、音樂與人文產生興趣與欣賞能力。學校除了有規定的藝術與人文課程外,還會辦理各種相關藝文競賽、展覽活動,希望能啟迪孩子的美感。例如畢業生有畢業美展、藝牆裝置藝術為六年的小學生涯,留下恆久遠的美好回憶,甚至學校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、日常生活之美化及各種教育活動等,均與學生之美感教育也息息相關。

大家都是歸家夥仔
        三田是特教的天堂,也是新住民的好鄰居,大家都是「歸家夥仔」。因為102學年度本校辦理內政部火炬計畫,由輔導室主辦、其他處室協辦,辦理推動團隊工作坊、家庭關懷訪視、越南語母語學習、多元文化週、故事媽媽團、親子服務學習營隊、課程或宣導活動、技藝學習等。配合1123三田國小親師生歡度102學年度校慶暨多元文化園遊會,辦理多元文化活動。首先,由八位同學擔任的八國服裝介紹及走秀,再來是美國、墨西哥、夏威夷、臺灣原住民等各學年別出心裁的創意造型展演,最後是各班提供各種創意美食,志工隊也準備了各種小吃,並且規劃設置了東南亞特色美食區,讓學生及來賓品嚐異國風味美食。
        全球化時代的最大特徵就是變動迅速,走在十二年國教及翻轉教育的後現代教育現場,三田必須激發學生的熱情與智慧,讓他們心中燃起學習火花,從了解傳統出發,讓這傳統空間更堅固、更溫馨,進而產生內在的蛻變與演化,為三田這所老學校的求新求變,創造下一個順境而努力。
         每位孩子都需要一雙大手,手攜著手。三田將以體貼的心,陪他們堅持地走下去,生命就會轉彎。為我們的孩子開啟另一扇生命感動的窗,當他遠望窗外藍天時,亮麗的臉龐將充滿純真的笑靨。


幸福的靠山~三田國小「高品德、高品質、高品味」的全人教育_上篇


       三田國小擁有豐富的歷史及人文史料,「三田史記」一書更將建校九十五年來充滿童趣的點點滴滴詳實記載,歷史、人物、生活的回憶彷如歷歷在目。輝煌的校史更在無數的社會中堅,同心協力寫下光輝的一頁;校園中的水牛、茄苳與秋波龍泉,經過幾番物換星移,化為「三田史記」裡巍峨風貌的「代言人」,細數過去歡樂、勤奮的傳統精神,化育三田的莘莘學子。

        雖然「三田」高齡九十五歲,但是這裡有真心關愛孩子,以「學生」為學習主體,與家長同心協力,陪著孩子成長的團隊-邱碧惠校長前瞻的經營理念、精實的行政後盾、卓越的教師團隊,以及優質的家長會和服務至上的志工隊。以下是我們辛勤耕耘的成果,與大家來分享:
踏查文化之樂
        為了響應臺中市政府「三不一沒有」的兒童節,三田的親師總要費盡心思,除了童玩攤位體驗外,還舉辦「三田社區踏查~認識在地文化之美」活動,這是學校的本位課程,是學校的一大特色。為的是給學生們一個「幸福、快樂、童趣」的金色童年。每學年各有一條不同的路線,其中以六年級的「鐵馬訪勝~下湳農路逍遙遊」最為特別,沿路有鐵道、水圳、綠廊,都是先人生活場域,在古樸中散發出典雅尊貴的氣質。
      「社區踏查」活動是教室的延伸,以「寓教於樂」的方式,讓學生學習「活」的教材,這是最貼近學生的生活,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,也是難能可貴的學習體驗!這是一趟兼具知性與感性的豐富之旅,學校在三田孩子的心中種下愛護鄉土的種子。學習之樂樂何如?鄉土文史趣無窮!
  
美哉三田校園
        充滿現代的流行線條,在直線中巧妙融入了曲線,柔和了我們的視覺。有一種古樸、靜謐的感受,與高雅樸實的氣息;鏤空的設計,具有穿透空間特色,更讓人有遐想的空間,發思古之幽情。新舊建築自然融合,既莊重又活潑。踩著輕盈步履,拾級而上,眼界也漸高,可以眺望高美溼地的大風車,更可以俯瞰校園的熱鬧景象-跑道、花木、綠地,以及穿梭跑跳的學生!
        新三田的硬體設施,托襯充滿活力的人文,帶著感恩與喜悅的心,賦予「良田樓、心田樓、福田樓」,期勉學生能「勤耕良田、豐富心田、厚植福田」,學生自由自在的揮灑生命的彩筆,讓三田舞動國教的多元色彩,發展全人的友善校園。

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

教育品質與需求,造就人才競爭力



台勞輸出啟示錄
  

    全球經濟復甦,就業市場卻不見起色,各國正進入「無業復甦」(jobless recovery)的窘境。一月底,國際勞工組織(I LO)的《2014年就業趨勢報告》指出,新增失業人口最多的地區不是歐洲,而是亞洲四小龍和中國等東亞和南亞地區,佔了新增失業人口的四五%。也就是說,不僅台灣年輕人沒工作,亞洲各國青年也難找工作。
    去年,有四千多名台灣年輕人到新加坡當服務生、店員……他們和外勞一樣,拿的是最低薪、最低階的工作准證。台灣為何也成為廉價勞力的輸出國?對於這樣的現象,我們該如何面對與因應?
    其實,韓國的狀況並不比台灣好,台灣有22K,韓國年輕人也曾陷在「88萬韓圜世代」(台幣25K)的困局裡。但韓國政府積極面對問題、尋找解方,借力使力,把「韓勞」打造成一支青年軍,贏回國家競爭力。
    最新數據顯示,2012年韓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,只有五六%,幾乎每兩個人就有一人沒工作。就算有工作,也不穩定;早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,韓國產業人力公團海外就業局長丁海柱就以「沒有槍聲的戰爭」來形容韓國年輕人面臨的就業困境。直至2013年,十五至二十九歲年輕人中,合約不滿一年的派遣工比例,高達兩成以上。低薪又看不見未來的生態,往外走,成了很多韓國年輕人的選擇。
    以澳洲為例,2013前半年,澳洲政府核發的打工度假簽證人數,韓國人有三萬五千兩百二十人,只比台灣人少了五百人左右。面對青年集體出走,韓國政府開始調整心態;不再想盡辦法把年輕人留在國內,而是搭橋鋪路,幫年輕人做好準備,企盼他們將來把國際經驗帶回來。因此,他們積極將年輕人推出去,把有工作機會的地方,當作是自己的國家,將全球視為一個大職場,並努力拓展就業範圍。
    另一個具體作法是培養人民的能力打造實力,例如,首爾市區的「常春藤學院」裡,英語對話此起彼落,牆壁上,貼滿了測驗合格的學生照片。這裡不是一般英語補習班,而是韓國產業人力公團委託開辦的青年海外就業訓練課程。上課費用一共兩百萬韓圜(約五萬六千元台幣),但學生只要負擔三十萬(約九千元台幣),其餘全由政府補助,不僅如此,還針對二十九歲以下青年,進行海外工作媒合,以及兩到三年的海外實習機會。就連要到海外就業訓練,韓國政府也提供往返機票。這些,都是2008年,韓國前總統李明博提出的「全球青年領袖養成事業計劃」。
    此計劃的目標是在五年內,培養十萬青年大軍:海外實習三萬人、海外志工兩萬人,以及海外就業者五萬人。在這過程中,韓國政府清楚掌握「韓勞」的數量和去向,並同時照顧他們外流後的生活。去年,韓國政府並成立青年海外就業服務機構K-Move。除了收集海外就業資訊,也在美國、日本、澳洲、新加坡、加拿大、德國、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十國,設立據點,和當地韓商定期諮詢,合作幫年輕「韓勞」解決問題。
    韓國知識經濟部的「全球貿易人才海外實習計劃」,乃針對貿易、整廠輸出、海外會展三大領域,培育人才。每年挑選一千人,送往海外企業實習二到三個月。2011年,李明博政府加碼推出「機會、挑戰、改變」政策,擴大農業、建築、觀光領域的海外實習機會。鼓勵海外磨練、建立人脈,韓國政府所期待的,是年輕人將來帶著一身功夫,回國為韓國經濟注入活力。據產業人力公團統計,約六五%的海外實習人才,最後都回到韓國就業,「韓勞」回流,為他們的國家帶回競爭力。韓國現任總統朴槿惠,去年也成立「青年委員會」,負責青年就業,朴槿惠坦言,「青年就業是韓國經濟的成長與社會的融合,絕對是必須優先解決的重大課題。」反觀台灣現況,如何解決青年的就業與培養青年的實力已是刻不容緩的事。
   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,台灣的人力仲介就不斷的穿梭在各大專院校間。嘉義吳鳳科技大學幼保系主任王麗惠:「短短兩個月,就收到五家以上的人力仲介主動聯繫要辦說明會。」以往專供輸入外勞的人力仲介,如今卻反其道而行找到新商機,他們將年輕人源源不絕的送到新加坡擔任最低階、最低價的勞工。
    根據台星仲介業的估算,這股新加坡就業潮,從2011年約34百人,2012年已有上千人,到2013年竄升超過4千人。短短3年,以10倍速度成長。世新國際人力資源公司總監周海澄強調:「這是相當保守的估計。」會有這樣的變化,除了年輕人想闖天下的抱負外,另一個主因是對自己的未來不確定使然。就如王麗惠主任所言:「仲介辦說明會,就是要將這些學生送到國外當台勞!」縱使對湧入校園徵才的人力仲介有所疑慮,但學生的出路也很重要呀!目前幼保科畢業的學生,在中南部的平均薪資不過兩萬多台幣,幼教老師是新加坡來台搶人的新趨勢,以往來台應徵的大宗人力是酒店、餐飲業、機場地勤、免稅店和精品銷售員等相對低薪的服務業。他們拿的是最低階的工作准證(WP),意即薪資在22百元新幣(約53千元台幣)以下的非技術性外國勞工。簽證效期每次以2年為期,期間必須每半年接受體檢、不能擅自換工作、不能結婚、不能懷孕,懷孕就必須遣送返國。就像台灣對待「外勞」的方式。
    新加坡與台灣人的巨大薪資差距,造就了這波「台勞」潮。出走的多是二、三線的大學畢業生。新加坡仲介業者H先生說:「我曾在1997年到台灣,當時大學生剛畢業的薪水是台幣三萬多,和新加坡差不多」然而,當他2011年底再度赴台,聽到所謂的22K,他算算不過新幣9百元,而新加坡的大學畢業生卻要3千元(約72千元台幣)以上。他疑惑的說:「為何台灣的薪水這麼低?」18年來,他從印度、孟加拉、中國引入勞工,滿足新加坡營建和石化工業所需,他立刻感受到新市場來臨的悸動。
    未來新台勞移工的趨勢,恐將持續擴大。背後的結構性問題,是台灣教育失衡與經濟未轉型。更深層的原因是彼此牽制的政權體制,失去了效能,也讓政策持續空轉。當媒體呈現出新加坡酒店餐飲、地勤業者到台灣浩浩蕩蕩招募人才時,我們不禁擔憂,台灣的青年,未來該何去何從?
    當然,每一種職業都是神聖的,每個人都有選擇工作的自由。但從國家社會層次來看,是什麼樣的經濟與教育政策,讓台灣青年失業率在台韓星港四地居冠?讓台灣超過160所大專院校的大學畢業生嚴重供過於求?甚至讓七、八年級生的第一份工作,可能是在新加坡成為非技術性的外國勞工?
    台、星在亞洲四小龍中,原是並駕齊驅的競爭對手。然而,台灣不但經濟成長率在2003年之後,就遠遠落後新加坡;當新加坡一般工作人員的每月平均薪資不斷拉抬,到2012年平均已經超過九萬元台幣,台灣卻連一半都不到。
    「年輕人的教育程度或技能沒有轉變,但價值卻被認為更低;不管是等級或是薪資都降低,一旦新加坡雇主認定台灣人為低階勞工,深入人心的刻板印象,就很難再改變。
    而大專院校一窩蜂開設類似科系,是國內壓低薪資的另一個原因。以餐飲烘焙和飯店旅館等科系而言,技職院校和大學猛開班,每年畢業人數從2008年的四千八百人,擴增到2012年的七千五百人,五年內供給量成長56%
    產業所需和教育培養的人力,顯然失衡。產業界常說學校培養出來的人不合用,剛卸任勞委會職訓局局長的林三貴很感慨的說:「問產業界他們到底需要怎樣的人才?一百個有九十九個說不出來。」
    面對台灣青年不斷出走就業的情形,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指出:很多年輕人只想賺錢而出國,賺錢沒有對錯,也能紓緩國內青年失業的壓力,但從社會國家層面來講,是人力資源的浪費。
    他以持最低階工作准證赴新加坡的青年為例,儘管月領約5萬台幣,但前面提到的受限條件太多,儼然就是「台勞」。辛炳隆說,國人到海外就業早已發生,跨國遷移不是問題,但這些青年從事的都是基層工作,如同東南亞輸出勞工,回到家都是英雄、有錢人,他直言:「我們就像這些國家一樣,完全倒退。」他分析,赴海外工作的台灣勞工,包括台幹、海外度假(Working Holiday)或持WP的基層勞工,對方政府給予的簽證不同、待遇也截然不同。他呼籲有心赴海外工作的年輕人,出發前應先考慮,這份工作對於自己職涯發展的幫助性。他舉例,就像在加油站打工的人,萬一一做就做了十年,那十年後還是只會這項工作,這是很可怕的現象。因此,我們的年輕人,出國除了賺錢,然後呢?是不是該將眼光放遠,做更全面的考量,而政府單位,除了振興國內經濟及就業率與薪資外,對於出國就業的人民也應提供更完善、安全且在未來能為國內經濟注入活水的新藍圖。

(本文摘自天下雜誌541期 陳素杏整理)